凉山州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曾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地形以丘陵和坡地为主,“山高水低”的自然格局导致农业长期处于“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进程,也给乡村振兴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机电提灌站是破解灌溉难题的重要手段。2025年,农业农村厅、财政厅下达凉山州民生实事机电提灌站建设任务7座,项目覆盖昭觉县、冕宁县、德昌县、会东县4个县。凉山州迅速响应、扎实推进,通过“三措并举”推动了提灌站项目提前圆满完成。
一是压实责任,全程跟踪问效。凉山州高度重视提灌站建设工作,严格执行省、州、县三级联动机制,对项目实行全过程监督与指导,实时跟踪项目进度,定期研判解决问题,定期向州政府民生办报送情况,确保责任到位、推进有力。
二是提前谋划,科学编制方案。各项目县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和“群众参与”两大核心原则。在选址、方案设计阶段,积极吸纳村委会和村民代表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结合实际科学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三是加快进度,强化项目管理。各项目县注重在加快建设进度的同时,严把工程质量关,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业主或业主委派的技术人员,在现场巡回指导工程施工并对技术进行把关,严把工程质量关和技术标准,确保工程规范、高效推进。
2025年8月,全州7座提灌站已全部完工并通过县级验收,提前完成年度民生实事目标任务。项目有效解决当地水稻、玉米、马铃薯、蓝莓、脆樱桃、车厘子等农作物及经济水果的灌溉问题,新增灌溉面积1300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350亩,显著提升区域水利基础设施水平,增强抗旱减灾能力,为实现农作物稳产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民族地区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进一步助力凉山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