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北大仓”黑龙江奏响丰收序曲,黑土地上一派繁忙景象。作为全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肩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今年玉米、水稻、大豆长势优于往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赋能与精细化田间管理助力下,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助力更好端牢“中国饭碗”。
在五常市一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秧苗。新华社记者孙晓宇 摄
在“中国优质稻米之乡”五常市,250余万亩水稻进入收获季。9月22日,红扬有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热闹非凡,社员们载歌载舞,拉开新米开镰节序幕。随着装载稻谷的车辆驶入合作社院内,烘干塔全速运转,新米香气满溢院落。
“今年风调雨顺,水稻长势好,有机种植的稻花香水稻亩产可达1000斤,比去年能高六七十斤。”合作社理事长于殿红说,为拓宽销路,合作社已与京东、莫塞尔商城等电商平台合作,种植的1.3万亩水稻中8500亩已被订购。
红扬有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们正在将收获的稻谷卸车。新华社记者孙晓宇 摄
在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的观景台远眺,经过格田改造的稻田整齐划一、满目金黄。“今年全村共种植水稻1.67万亩,因为年景好,亩产比去年增加50斤到100斤。”驻村第一书记刘力嘉说。
为让好粮卖好价,黑龙江农投金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龙王庙村携手,建设智慧农业园区,发展定制农业,打造龙王庙农业产业运营中心,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今年全村水稻定制面积达到2200亩,还成功示范‘虾稻共生’模式,使得农户收益再提高5%。”公司董事长王大勇指着脚下稻田介绍,这片500亩水稻是河南农投集团定制的,将高于市场价向农民收购水稻,让农民实实在在受益。
龙王庙村的稻田画。新华社记者孙晓宇 摄
位于三江平原西部的汤原县也是水稻的主产区,全县67万亩水稻陆续开镰。在汤旺乡金光村的稻田里,稻浪翻滚间,收割机轰鸣作业。“我们提前育苗、提前插秧,加之积温比较高,相比去年提前10天左右收获。”村民张晶说,水稻经过晾晒后,在村里米厂就地加工,尽早上市可以卖个好价钱。
肇源县的340多万亩农田也“丰”景如画。“今年水稻空瘪粒很少,半个月后我们就开始大面积收割。”二站镇平原村村民冯立志站在田边说,村里的盐碱地经多年改良,产量已接近正常地块水平。
冯立志还探索“虾稻共生”模式,实现“一地两收”。他告诉记者,今年种植的1200亩水稻中,近一半地块养殖了小龙虾,8月中旬至9月上旬收获,与南方小龙虾错峰上市,小龙虾销售收入叠加水稻种植收益,每亩合计获利一千二三百元。
黑河市是全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在其下辖的五大连池市太平乡太平村,大型收割机穿梭田间,割台切断大豆植株,经脱粒精选,饱满豆粒直接传送至运输车。
“今年我采取了大垄密植技术,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提高产量,每公顷保苗约36万株,亩产四百六七十斤不成问题。”太平村村民王登武说。
“眼下正是秋收的关键时期,我们组织农户提前检修农机并做好各项秋收准备,适时开展粮食收获。”太平乡乡长张海宇说,全乡今年种植大豆13.43万亩,预计10月中旬左右全面完成收割。
据了解,今年五大连池市大豆种植面积达303万亩,当地通过推行大垄密植、增施有机肥、绿色植保等举措,既提升作物产量,又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记者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黑龙江省聚焦粮食单产与品质提升,通过高质量备耕、高标准春种、精细化田管及全过程防灾减灾,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长势好于去年同期。(记者孙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