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不再“靠天等雨”,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喷灌设施就会自动运行,水花均匀喷洒在田间;农田管护不再费劲,气温、湿度、土壤墒情等数据通过大数据集成实时呈现,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依据土壤墒情和农作物需求精准施肥;病虫害预防及时高效,无人机定期巡查监测,适时进行低空药物喷施作业……近年来,北大荒信息公司逐步构建覆盖农业全链条的智慧体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答卷。
锚定战略需求 筑牢数字农业根基
作为“数字北大荒”建设的实施主体,信息公司自2021年成立之初便明确方向:以技术创新破解传统农业痛点,推动农业生产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公司打造“河洛平台”公共能力服务平台,加强数据基础能力建设,形成智慧农业功能服务中枢。
其中,依托智能遥感平台、无人机平台、物联网平台等,构建“天空地机人”立体化农情监测体系,对接卫星48颗,无人机影像数据5类,形成北大荒4800余万亩规模地块遥感监测能力,2小时完成全垦区主粮作物长势监测,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天眼”支持;“智壤 COOMAP”聚焦资源资产管理、数据归集与基础数据支撑三大核心场景,通过地块基本信息、种植历史、自然属性等数据“地块链”叠加,发布各类专题120余个,图层600余层,为4800万亩耕地、60万种植户、76万台(套)农机具建立“身份证”。
八五六分公司科技信息中心技术人员通过未来农场系统对当前农事活动进行规划
由信息公司研发的北大荒农服APP搭建起了“一站式”社会化服务平台。这款APP整合了土地承包、金融贷款、农业补贴、农资订购、粮食销售、农机调度等功能。截至2024年,APP注册用户超60万人,累计完成土地承包缴费1000多亿元,对接14家金融机构,为职工种植户提供贷款超220亿元,为农户节省利息近4亿元。
北安分公司尾山农场一名种植户长期在外务工,将120亩土地托管给农场种植大豆,通过北大荒农服APP线上完成土地承包、托管费用缴费和补贴申请,实时查看巡田记录、作物长势、用工费用以及物联网设备等数据,虽脱离了土地,但能够通过平台远程时刻掌握土地种植、粮食销售等情况。
2024年,该种植户土地托管收入17.17万元,除去各类花费9.02万元,结余8.15万元,同时还有一份务工收入,实现“人在城里,田在‘掌’中”。
科研赋能 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
智慧农业的持续深化,离不开科研力量的硬核支撑。信息公司助力垦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北大荒各分公司、农(牧)场部署物联网设备,包括460余台气象监测设备、440余台虫情测报灯、3500余台视频监测设备、18000余台自动灌溉设备,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其中,气象设备每2小时更新数据,为秋收抢收提供精准预警;虫情测报灯实现病虫害自动监测,结合AI算法提前预警;自动灌溉设备通过远程控制实现精准灌溉,减少供水环节人工投入,科学节水10%~20%,推动农业生产向绿色、高效转型。
与此同时,公司在低空遥感应用领域持续突破。构建无人机管理平台,实现“巡田—数据分析—作业执行”闭环,在出苗识别、长势监测、变量喷施等场景发挥重要作用。八五六农场41.96亩试验田通过无人机巡田生成追肥处方图,每亩节省尿素0.4千克,既降本又保证作物长势均匀,精度显著提高。
标杆引领 书写现代化农业新篇章
由信息公司研发的“未来农场系统1.0”系统,覆盖耕种管收全流程,在军川、八五六等农场落地应用,实现“规划—执行—反馈”闭环管理。
创业农场水稻智慧施肥项目中,系统生产“格田级”变量处方图,并通过北斗导航插秧机实现变量施肥作业;同时在田间管理阶段,结合卫星、无人机采集的作物光谱数据生成追肥处方图,最终实现肥料使用量减少20%、人工成本降低50%、产量提升5%。
在鹤山农场实施大豆单产提升数字化项目建设中,依据土壤养分、产量等数据生成因地制宜的个性化施肥处方,实现不同等级耕地“按需施肥”的目标,2024年鹤山农场大豆平均亩产达414斤,较2023年增加99斤,充分验证了智慧种植模式的实效。
公司智慧农业方案不仅在垦区落地生根,更走向全国。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公司打造的“数字十师 APP”完成120万亩耕地数据维护,2.3万份土地承包合同线上签订,成为兵团数字化示范样板;在华为全联接大会等全国性平台,公司分享的智慧农业实践经验,为更多地区提供借鉴。
又是一年丰收季,北大荒信息公司正朝着更高目标迈进。未来,公司将继续以信息化创新驱动农业变革,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动能,在守护“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推动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持续前行。(司树洋 记者 姜斌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