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传统农业正经历从资源消耗型向绿色智能型的深刻变革。天津宏基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创建于2014年,以淡水良种繁育与生态养殖为切入口,聚焦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已在宁河区宁河镇大月河村建成占地3000亩的风光渔互补项目。今年引进天津城建大学智力资源和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战略资源,产学研合作探索“新能源+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路径,共建以“风光储智联+AI养殖”为特色的零碳农业科技园区,聚焦破解农业高能耗痛点,重塑现代农业基因,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风光渔互补:构建零碳能源基座
能源结构的根本性革新是零碳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核心。项目创新性地将50兆瓦风力发电、80兆瓦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有机结合,年发电量达2.1亿千瓦时,可满足1.2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万吨、二氧化硫0.016万吨。通过“上层发电、底层养殖”的立体空间利用模式,使单位土地经济价值提升了3倍以上。下一步将在主干道布设2000棵光伏树形成20MWp(兆瓦峰值功率)分布式发电网络,既满足园区自身用电需求,又通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实现年增收,实现“风电+光伏+储能”协同,提高能源自给率,构建起稳定可靠的零碳能源基座。
智能养殖:再造农业生产基因链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深度应用重构农业生产基因是零碳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逻辑。园区通过部署温度、光照、水质等2000余个传感器,构建起“环境监测—智能决策—精准执行”的闭环系统。采取“三增一减”技术策略(增加功能、容量、类型,减少弃光损失)进一步优化生产效率。通过可调式光伏支架、移动式光伏板等技术创新,土地利用效率提高40%,光伏组件发电增益达15%。这种“技术+产业”的融合模式,将农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实现了生产基因的根本性变革。
多网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新基建”
建构能源、社群、政务多网融合是零碳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园区利用能源物联网实时监测水质溶解氧、NH(氨氮)浓度等指标,联动风光发电设备实现智能调控;采用风光互补供电的水体修复技术,使河道透明度提升40%;在经济效益方面,土地综合收益从每亩0.2万元提升至1.8万元,带动就业135人,年出口创税达200万元,初步形成了“企业创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协同机制,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园区从单一生产单元升级为绿色生活共同体。
宁河区的实践证明,当新能源技术遇见现代农业,传统产业便能焕发新生。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技术+产业+生态”三维融合,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清洁农业样板,让零碳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天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