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特产舆情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动态 > 正文

[新疆]小虫子“上岗”破解“白色污染”

发布时间:2025-10-27 来源: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从新疆农业大学获悉:由该校马德英教授主持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昆虫生物转化的农田残膜回收混合物分离技术研究”实施3年来,已累计转化分离残膜混合物5507吨,相当于超过30万亩棉田残膜回收混合物,实现残膜分离率90%以上。

    据了解,基于昆虫生物转化的农田残膜回收混合物分离技术是一种利用白星花金龟“吃掉”残膜混合物的创新技术,通过“虫菌复合技术”实现残膜的高效分离与资源化利用。

    “我们在野外采集白星花金龟的成虫产卵,然后将其孵化成幼虫。将残膜混合物粉碎发酵后让幼虫取食,幼虫会将残膜以外的混合物吃掉,很终剩下残膜、长大的幼虫及虫砂(虫子排泄的粪便)。通过分段滚筒式气力协助分离装置,我们可以一次性将3个产物分离出来。”马德英告诉记者。

    残膜会对土壤结构、种子发芽等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多地将提高废旧农膜回收率和加强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作为攻坚重点。新疆各地都在积极推进残膜回收治理工作,但由于回收残膜含杂率高,膜杂分离困难,成本过高,导致企业加工再利用残膜的积极性不高。

    为解决残膜回收企业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难题,2021年,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团队在玛纳斯县包家店镇建立了环境昆虫转化有机废弃物产业化研究基地,与玛纳斯县科技局、农业农村局合作,开展昆虫生物转化的农田残膜回收混合物分离技术研究和试验。该基地成立了玛纳斯县金昆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旨在快速转化团队的研究成果。2022年,该科研项目被纳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分离出的残膜被企业回收再利用;幼虫长大后,虫体作为优质昆虫蛋白可用于畜禽饲料;虫砂是天然生物有机肥。经测算,通过昆虫生物转化技术,1吨残膜混合物至少可创造100元收益,这意味着,可改变过去企业回收残膜亏损的局面。”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目前,通过项目的实施,白星花金龟种虫保有量已达20吨(年),实现了白星花金龟吨量级周年繁育。团队已完成白星花金龟生物转化残膜混合物高效分离相关装备组装调试,建设白星花金龟养殖和残膜混合物分离产业基地各1个,开发残膜、虫体和虫砂资源化利用新产品3个,形成了“政府主导、项目支持、企业运作、县域推进”的技术推广模式。

    马德英表示,白星花金龟养殖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团队正在加大科研力度,研发自动投料机和立体养殖设备,以实现全自动化养殖,并推进白星花金龟养殖的规模化和产业化,让昆虫更好地发挥生态服务功能,成为连接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纽带。


原文链接:https://nyncw.sh.gov.cn/xyyw/20251027/f9c697d39d404e089947ffa2999091dd.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