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热闹缤纷的地产葡萄鲜果季告一段落。从当年“葡萄不能过长江”的行业“魔咒”到上海引领“南方葡萄主产区”,从引种“舶来品”到自主选育打响“申”字招牌,从“两个月限时尝鲜”到依托国家体系实现“四季有鲜果”……数十年来,上海葡萄产业厚积薄发,逐渐枝繁叶茂,越来越多的合作社和知名品牌进入市民视线。这背后不仅有果农们在生产一线的坚守与辛劳,更离不开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上海综合试验站在背后默默提供的技术支持。如同串起硕果的果梗,体系专家们隐于幕后,却把养分精准输送到了每一颗果实之中。
□记者 赵一苇
扎根申城数十载
葡萄南移成“金果”
2008年,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上海综合试验站(以下简称“上海试验站”)依托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正式成立。一支由5名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自此开启了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葡萄产业提供稳定科技支撑的征程。
“加入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意味着我们能够心无旁骛地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葡萄产业开展一些周期较长的基础性、支撑性工作,比如品种自主选育与适应性测试、新技术的集成示范等。”上海试验站站长、上海市农科院林木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奚晓军回忆道,他自2011年加入团队后便逐渐体会到体系对地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上海地处南方湿热地区,传统上并非葡萄种植的理想区域。降雨多、病害重曾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上海试验站团队将设施栽培作为破局的关键,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率先探索,有效解决了雨水过多导致的裂果和病害难题,推动了葡萄产业向南方新兴产区的拓展。
有了体系的助力,葡萄南移之路得到了更系统的推进。如今,上海地区主栽的葡萄品种以欧美杂交种为主,“阳光玫瑰”“巨峰”“醉金香”“巨玫瑰”“夏黑”等数十个品种错峰上市,供应期从5月底一直延续到10月底。值得一提的是,葡萄已经位列上海都市农业四大主栽果树之一,虽然栽培面积仅占四大果树的20%不到,但全市葡萄总产值却能达到果树总效益的30%。地产葡萄的亩产值高达2.05万元,平均单价16.26元/公斤,堪称“四大果树”中的效益冠军。
“上海的土地有限,不适合追求面积和产量上的扩张,”奚晓军坦言:“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科技赋能,做精做优,打造‘小而美’的高效都市农业典范,让上海地产葡萄以‘安全、健康、新鲜、美味’的独特竞争力,持续丰富市民的餐桌,助力果农增收致富。”
育良种推良法
省工高效质更优
针对上海土地资源金贵、劳动力成本高的现实情况,上海试验站的工作始终围绕着“省工、高效、优质”展开。其中,自主选育并推广适合本地条件的葡萄新品种,是团队的核心工作之一。
“我们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将国内外品种引入上海进行‘适应性测试’,筛选出效益好、适合本地的品种,同时,大力推广我们自主选育的品种,以此降低农户引种的风险和成本。”奚晓军介绍。团队选育的无核大粒葡萄品种“申华”已多次斩获全国大奖,实现了成果转化,并在金山、嘉定等葡萄主产区推广良好。而带有玫瑰花香的“申玫”“申歆”等“省工型”品种,因花果管理简单,尤其契合缓解当前劳动力紧张的需求,也在上海本地合作社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转2版)(上接1版)
除了“育良种”,更要“推良法”。奚晓军介绍了已在上海广泛应用的简化修剪技术。“这套技术省工、高效,显著减轻了劳动强度。通过优化树形架式设计和精细的枝梢管理,我们能够有效控制养分流向,不仅提高了坐果率,也确保了果实大小和品质的稳定提升。”控产也是推动上海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策略之一,尽管近年上海地产葡萄的总体种植面积略有缩减,但通过控产优质栽培技术,地产葡萄的亩产量稳定在1100—1300公斤,实现了“减量不减收”。
在病虫害防控上,上海试验站大力推广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核心的绿色防控体系。“我们通过设施栽培、抬高架式、铺设园艺地布等方式控制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最大限度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这也是保证和提升我们地产葡萄品质非常重要的部分。”奚晓军说。
强化示范延链条
授之以渔谋共进
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在于落地应用。上海试验站深知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试验站的技术模式通过嘉定、浦东、金山等五个核心示范区进行集成与展示,已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本地化高效生产方案。“示范基地具有很好的规模和引领效应。打造好一个点,周边农户就会来观摩学习,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葡萄产业提升。”奚晓军说。
这种“核心示范、辐射带动”的模式成效显著。位于金山区的施泉葡萄合作社便是在试验站专家团队们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明星”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卢玉金介绍,他的葡萄园从起初的50亩到如今的数百亩,离不开专家们的支持。
最初,由于设施和品种不佳,栽培技术有限,卢玉金的果园损失惨重。他在专家的建议下,引种了“申华”等更适合上海地区种植的品种,同时严格控制葡萄穗重和亩产量,坚持每亩留果1000公斤左右,不断提升设施设备、优化栽培方法,悉心打造“施泉”品牌,合作社逐渐在全市的葡萄行业中崭露头角,实现产销两旺,平均亩产值可以达到4.5万。
卢玉金还与专家们一同编制高效栽培技术新规程,促进规范化生产。他自己也成为金山区葡萄产业化联合体负责人,把自己的葡萄技术传授给葡萄种植户,带动周边果农共同致富。
近几年,在金山、宝山“南北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施泉葡萄园还实现了跨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高标准葡萄技术基地项目在宝山区落地。卢玉金还走出上海,与长三角的葡萄种植户师徒结对、示范推广葡萄栽培新技术,成效显著。“试验站的专家团队总是为我们这些基地提供无偿的技术指导,我有问题就请教他们。他们不仅是我们种植户的‘定心丸’,也是地产葡萄产业发展的‘稳定器’,我做这些也算是一种传递。”卢玉金说。
同样,浦东新区的上海平棋葡萄合作社负责人叶竞荣的果园,通过体系专家们在设施改造、树形改良和土壤修复等方面的持续帮扶,从过去追求高产转向注重品质和品牌,产品价值显著提升。
展望未来,上海试验站把目光投向了更智能、更绿色的方向。团队正尝试将种植经验数据化,构建专家系统,探索智能化生产,并开展葡萄园碳汇研究,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此外,试验站团队也在积极思考产业链的延伸。“虽然依托国家体系我们联动外省可以实现全国葡萄‘四季有鲜果’,但就我们上海地产鲜食葡萄来说,供应期还是相对集中的。我们正在探索葡萄深加工的可能性,比如开发葡萄汽水、蒸馏酒等产品,希望能延长产品的市场展示时间,提升附加值,让‘申’果持续飘香。”奚晓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