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秋风拂过无垠的金色稻浪,郊野大地的空气中弥漫着谷物成熟的芬芳。在魔都上海,稻田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生产空间,它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演化成为艺术创作的画布、文旅融合的舞台、社区营造的客厅和城乡情感联结的纽带。在这丰收的季节,一场以“稻田+”为名的实验正在沪郊沃土上生动上演,奏响一曲自然、艺术与人文交织的城乡协奏曲。
稻田+艺术:从田野“生长”的公共展场
当艺术离开白盒子般的展厅,扎根于泥土,便拥有了蓬勃的“生长性”。
在金山朱泾镇新泾村的“稻花湾”,一场名为《母亲与大地》的稻田艺术展正在开放式田野中自然生长。策展团队“gaibe隔壁”的核心理念便是“未完成”。主创李相宜坦言:“艺术在这里,不是被运来的成品,而是从地里自己‘长’出来的。”巨大的母鸡竹构在风雨日光中愈发坚韧,如同母亲因爱而强大;《是太阳,也是眼睛》的灵感,则直接源自田间观察到的动人目光——父母的凝视、村民淳朴的笑容。这里的艺术装置坦然迎接自然洗礼,邀请观者步入木栈道,在沙沙稻响中完成与作品的最后共创,让公共艺术真正回归其公共性与互动本质。
在嘉定马陆镇大裕村,艺术与稻田的共生则呈现出建筑与自然对话的永恒之美。由世界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嘉源海美术馆,静立于一片金黄的杂交水稻田旁。这座“建在稻田里的美术馆”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其“建筑与光影”的理念在四季轮转和稻禾荣枯中找到最生动的诠释。美术馆每年春秋两季固定举办的“稻浪丰收季”,将非遗绒绣展、稻田治愈跑、亲子收割体验等活动嵌入这片自然场域,使农耕转化为一场与季节、土地对话的庄严仪式。艺术在这里,不仅是墙上的展示,更是弥漫在空气中、渗透在泥土里的生活体验。
而在长江入海口的崇明横沙岛,艺术的表现形式更为恢宏壮丽。海岛艺术田园以大地为纸、稻禾为墨,绘就了令人震撼的巨型稻田画。
今年的“南北双主题”画卷,南侧以“铭记历史、致敬未来”为主线,用彩色稻禾勾勒出从抗战英雄到“AI”“5G”的科技图腾;北侧则是国漫《哪吒》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经典形象。尤为可贵的是,这些充满现代感和青春气息的设计,全部通过最传统的农艺——人工种植得以实现,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与完美融合,让横沙岛的稻田画超越了农业景观,成为展现文化自信的生动载体。
稻田+文旅:乡村烟火气在星空下延续
“稻田+”的魅力,在于它将乡村从静态的“风景”转变为可沉浸、可体验、可消费的动态文旅空间,甚至将活力延伸至夜晚。松江泖田艺术节便是这一模式的集大成者。
近日,2025年第七届泖田艺术节在松江区泖港镇举办。本届艺术节以“对话”为主线,精心设置了九个文化活动板块,将一个“可触摸、可进入、可体验、可分享”的文旅融合空间彻底打开。
白天,这里是好戏连台的田园嘉年华,散布于田间的艺术装置邀请人们步入稻浪。松江兴旺村的“稻蛙共生”项目成为流量担当,亲子家庭排起长队体验田间钓蛙的野趣;亲子农事体验区里,孩子们亲手挖红薯、种白菜,而一旁的无人植保机、智能拖拉机则展示了现代农业的科技图景。田间市集汇聚了40多家特色商户,松江大米等地理标志产品以米糕、米浆等形态勾起味蕾上的乡愁,城市文创与乡村手工艺品在此交汇。
而今年的泖田艺术节更有一大突破——首次推出并强化了夜间活动板块,让乡村的烟火气在星空下延续。“星空夜市”点亮了夜晚的消费热情,“稻田露天电影”在星空与稻浪间搭建起怀旧又新潮的娱乐场景,而“稻田音乐会”则用音乐的律动呼应自然的节律,打造出沉浸式的乡村夜游体验。当旋律在夕阳下的稻田中飘扬,乡村焕发出了不同于白日的全新魅力。
这种深度体验的旅游模式在青浦区朱家角镇林家村的“江南本草生活季”中,则呈现出“六业融合”的独特气质。活动以“薄荷香文苑”农家书屋为原点,将农田变为展场。田边的30个主题摊位,让练塘茭白、朱家角大米等农产品被赋予“清热利湿”“国风IP”的文化与健康内涵,销售额当日同比激增340%。稻田中央的露天舞台化身为“自然疗愈场”,青浦区文旅局带来的“五音疗愈”音乐会,配合区体育局设计的“稻田八段锦”课程,让游客在药香与乐声中完成一次身心放松。这里不仅是“吃农家菜”的乡村游,更是买文创、学中医、做运动的复合型健康生活目的地。
稻田+丰收:从收割到共庆的情感仪式
丰收,在“稻田+”的语境下,从一项繁重的农事劳作,升华为一种城乡共享的情感仪式和文化体验。
在嘉源海美术馆的秋季活动中,最动人的一幕莫过于亲子收割体验。孩子们穿上“小蜜蜂”服装,在金色的稻田中奔跑、收割,父母们则挥动镰刀,与孩子一同在和风中收获汗水浇灌的果实。市集活动融合手作、音乐与糖水铺的甜蜜,让稻田成为亲子互动与社区共创的舞台。馆方工作人员介绍,春天的插秧活动象征新生,秋天的割稻则是一场时间的谢幕,人们弯腰割穗,回应着自然与艺术的召唤,也让城市居民重新感知土地的温度与生命的循环。
在金山的稻田艺术展上,作品《稻草人》头扎麻花辫、身着红巾,在风中微微颤动。它不再是童话里的虚构角色,而是一个承载着真实记忆与温度的农人化身。许多父母指着它对孩子们说:“看,这就是守护稻田的卫士。”在轻松的亲子互动间,关于守护、耕耘与丰收的古老智慧,被悄然传递。丰收的喜悦,不仅在于谷满仓廪,更在于这份土地情感的传承与延续。
稻田+乡村:从产业振兴到文化自信
“稻田+”模式的深层价值,在于它如同一股活水,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动力,重塑了乡村的价值与自信。
在松江泖港,泖田艺术节已从一个镇域活动成长为展现浦南乡村振兴成果的重要平台。其意义不仅在于三天的热闹,更在于持续的孵化效应。由上一届艺术节孵化而来的乡村创客基地“HULA胡光里”,已成为沪郊知名网红打卡地。未来,泖港镇将以“胡光里”为支点,串联起直播花田、骑行集结点、砖窑新生等文旅项目,不断完善“吃住行”链条,目标是让乡村既能引得来人,也能留得住人。
艺术节期间的“对话新阶层·乡建漫谈”板块,更是将思想交锋的现场搬到了田间地头。新农人、政府部门、投资人、乡建学者围绕资金、技术、品牌、人才等现实难题“出题破局”,通过“需求上墙+自由对接”的形式,实实在在地促成项目合作。与此同时,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高校师生通过摄影展、建筑速写,与在地文明乡风进行“对话”,为乡村建设注入学术与艺术的视野。
同样,在金山的实践中,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也是一次深入的社区营造。艺术家们使用的竹材来自热心村民,稻草由村委会协调,搭建工作离不开村民师傅的汗水。正如团队所坚信的:“可持续不只是环保的材料,更是情感的可持续。”这群年轻人,正用创意与行动重新编织都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情感纽带。展览开幕后的共创活动,如《食迹寻踪》乡村行走和“稻草人”工作坊,吸引了更多城市年轻人加入,让这场艺术行动在城乡交融的温度中持续演进。
从嘉定的建筑美学、金山的共创艺术、横沙的稻田彩绘,到松江的节庆对话、青浦的健康生活,沪郊大地的“稻田+”实践已然绘就一幅超越传统农业的壮阔画卷。
在这里,稻田是母亲的胸怀,是艺术家的画布,是孩子的自然课堂,是游人的诗意栖居,更是乡村走向城市的起点。市民选择周末驱车来到乡野,在艺术与稻浪间流连,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照片与农产品,更有一份对乡土文化的深度感知与情感联结。
听,这曲由稻浪、艺术与人心共同谱写的协奏曲,正愈发悠扬,回荡在魔都金色的秋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