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特产舆情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各地特产 > 正文

柳江壮族竹编:小鸟笼托起幸福生活

发布时间:2025-09-28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搬运鸟笼,批量出库。

  

  工作人员在整理鸟笼半成品。

  

  梁海洋(左)和手艺人在编织鸟笼。

  昨日上午9时,阳光洒在柳江区百朋镇新圩场的鸟笼制作基地。千百个成品鸟笼错落有致地陈列着,大小不一,造型各异,每一个都很精致,既是实用鸟笼,也是艺术佳作。

  “吱呀——”的竹条弯曲声此起彼伏。压竹条、塑型、打孔、雕刻、组装、上漆……80后手艺人梁海洋正带领工人们专注地完成每一道工序。他们的巧手在竹条间翻飞,一个个精美的鸟笼逐渐成形。

  柳江壮族竹编技艺于2016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新圩场已成为这项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21年,梁海洋被认定为该非遗技艺的自治区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我一家三代都是竹编手艺人。”梁海洋一边熟练地编织竹条,一边说。他从小跟随父母学习编织箩筐、背篓,成年后外出闯荡,30岁时回到家乡,重新学习竹编鸟笼技艺。

  “制作鸟笼看似简单,实则繁琐。”梁海洋介绍,从一根竹子到一个成品鸟笼,要经过近百道工序。大部分工序都无法用机械替代,必须手工完成。选材也很讲究,他们多用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产的楠竹,这种竹材质地外柔内刚,还能防虫防霉。

  2010年,梁海洋回到家乡时注意到,虽然不少村民在农闲时编织鸟笼,但由于销售渠道有限,收入并不理想。这项百年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机。于是他毅然成立公司,组织村民统一生产、销售。他自主研发的竹制鸟笼成功申请了外观专利和商标注册,生意越做越大。

  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百朋镇建起了鸟笼产业基地,创新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并借助电商平台推广销售,让传统小作坊发展为知名品牌,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和村民的多方共赢。

  新的生产模式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就业,覃桂云就是其中之一,她说:“现在在‘家门口’工作,既能照顾孩子,又有稳定收入,很满意。”

  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传承行列。00后韦永玉不仅学习传统编织技艺,还尝试直播销售竹编产品:“我现在每天直播两场,最高一天的销售额2000多元呢!”

  近年,梁海洋组建了专业的短视频直播团队,不仅推广柳江壮族竹编技艺,还帮助村民销售各种农产品。

  

  00后韦永玉在网络直播间推介鸟笼。

  

  用机械打磨竹条。

  

  检查塑型后的竹条。

  

  匠心制作。

  

  出库前检查。

  

  众人拾柴火焰高。如今,百朋镇已形成完整的鸟笼产业链,年销售额约8000万元,带动200多名脱贫户和留守群众就业致富。

  “传统手艺焕发新生机,既要靠扎实的技艺基础,也要靠有眼光、有头脑的带头人。”百朋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陈瑜焜说。当前,该镇正在整合各村(社区)有关资源,丰富柳江壮族竹编产品形态,推动传统产业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让古老技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lz/t2599355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