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京郊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香甜和喜悦。在这片振兴和美的田野上,驻村第一书记们忙碌的身影成为了一道道动人的风景,他们正以自己的乡村情怀和实际行动,为农民丰收增添着分量和成色。
自2015年以来,北京市从高质量“选、育、管、用”入手,接续选派了七批3173名驻村第一书记。目前在村的为第七批共1050人,驻村以来,他们聚焦主责主业,从党建强基、对接市场、科技赋能到培育产业,绞尽脑汁想办法、全力以赴找资源,不仅让丰收节成为了京郊农民集中欢庆的时刻,也让丰收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出现在他们每一天的处处事事之中。
党建引领:筑牢堡垒强根基,实干担当暖民心
在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北京的驻村第一书记们以建强支部为核心,持续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让党旗在京郊乡村里高高飘扬。
“第一书记来了,我也不说虚的,能不能帮忙解决村里公交的事,公交站离村太远了。”在通州区宋庄镇高各庄村第一书记宋嘉业驻村后的首次见面会上,就有村民站出来发问。
有呼必应。宋嘉业没有回避,将此视为关乎民生的“心头大事”,他知道这也是他这个第一书记在老百姓心中管不管用的“关键大事”。长期从事重大项目建设协调工作,他深知增设公交站点的复杂性。但为了老百姓的需求,他迎难而上,多方寻求帮助,反复沟通协调,最终在村里新设了公交临时站点,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坐公交”的夙愿。村里的老人纷纷感慨:“再也不为进城看病、雨雪天买菜发愁了,第一书记真能办实事!”
“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不仅是宋嘉业的工作准则,也是他对村“两委”干部的期待和要求。驻村以来,他以筑牢基层组织战斗堡垒来破解村子发展难题,不仅重启党员发展工作、破解了村里多年没有发展年轻党员的困境,还积极主动搭建服务平台,兼任北京市“第一书记支援农村建设志愿服务总队”队长,组织跨区交流,促成资源对接,为40名第一书记找到了专家支持。如今,这支在党建引领下由第一书记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正日益成为首都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
顺义区安里村第一书记阙华锋则探索“小村治理”模式,有效破解了村里人口少、资源缺、矛盾多、无活力等难题。他将支部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规范“三会一课”等5项制度,持续提升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阙华锋坚持的驻村工作方法。他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累计走访接待村民500余人次,实现了对全村住户的全覆盖。通过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他精准掌握村民的所思所盼,解决出行、就医等问题300余件,用一件件实事兑现了驻村的初心和承诺。
支部强则乡村兴,组织活则民心暖。2024年以来,全市第一书记开展党建共建13700多次,发展党员1200多人,引育各类人才近3000名。
对接市场:品牌赋能促增收,线上线下拓销路
市场是丰收的“催化剂”和“放大器”。驻村期间,第一书记们通过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助力优质农产品“走出去”、集体和村民收益“涨起来”。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在延庆区珍珠泉乡南天门村的大食堂里,都有不少游客来品尝“布谷福宴”。这个民俗特色餐饮品牌,就是由驻村第一书记孙科打造的。
针对南天门村民俗餐饮的短板,孙科与村“两委”多次调研,联系北京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党委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邀请烹饪专家指导菜单设计、服务礼仪,并分两批培训“厨娘”,从刀工到调味全程规范。他还结合当地“布谷仙女”传说,撰写菜品讲解词。今年“五一”前“布谷福宴”推向市场,一个假期就接待220余人就餐,收益2万多元。
孙科还发挥纽带作用,联系市、区总工会开展优质农产品“进工会”“进通州”活动,2024年助力村里销售收入20余万元。在他的努力下,村集体经济收入将从2024年的70万元增加到2025年的100多万元。
房山区瓦沟村第一书记惠晓斐牵头带领30多位第一书记打造“房山区第一书记致富先锋队”品牌,通过“农产品+文旅”为村民开拓致富路。
针对初级农产品滞销,惠晓斐创新“线上+线下”组合拳:线下,带农产品跑社区、展会,建立稳定渠道。线上,她开设“房山区致富先锋队”视频号和抖音号,播放量超50万次,直播带货林下蘑菇、木耳。截至目前,先锋队累计销售农产品3.2万斤,成交额12万元。惠晓斐感慨:“走进老百姓中,才是稳定销售的重点。”
每个周六上午,在北京市北四环和北五环之间的北苑路88号优质农产品市集上,第一书记都会如约来到专有摊位上,给市民们带来新鲜优质的农产品等。今年以来,已经有80多位第一书记接续登场,带来了160多类产品,接待人数超过3000人次,现场销售40000多元。
主动对接市场,让丰收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增收。全市第一书记通过积极搭建城乡互动桥梁,2024年以来累计帮助帮扶村销售农产品600多万公斤。丰收节里,节假日中,他们的足迹从社区摊位到直播镜头,接续描绘着产销两旺的新图景。
引进科技:智慧赋能提质效,绿色创新助丰收
科技是现代农业的“新引擎”。许多驻村第一书记发挥自身优势,用脚下沾泥的实干与脑中蓄智的巧干,以科技赋能产业,为京郊乡村的丰收注入了智慧动力。
作为从北京市气象局派来的干部,平谷区镇罗营镇清水湖村第一书记张茜,瞄准当地特色农产品“小蜜梨”,推动市气象中心与平谷区气象局联合开展专业的“果品气候品质评价”。通过科学评估生长季节的光、温、水等气候条件,为“小蜜梨”开具“气候品质身份证”,显著提升了“小蜜梨”的品牌形象和市场附加值,果品售价提高了20%以上。
张茜还协调建设价值5万元的农业小气候站,实时监测温湿度、降水等数据,服务农事安排和灾害防御。今年汛期,他还提前预警,精准服务养殖户、果农,提供了及时的安全保障。村民们纷纷称赞:“科技让种养更省心,让生活更安心!”
“让高校智力流量转化为乡村发展增量。”这是延庆区后黑龙庙村第一书记李辉的驻村实践心得。从北京建筑大学选派到村,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打造了“羊驼科技小院”,发挥小院在羊驼科研、萌宠经济、科普研学等方面的优势,实现科研与产业双轮驱动,助力村集体增收15万元。
为构建智力支撑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李辉还推动校地共建“一体两翼”人才培育体系,培养本土果品种植、民宿经营人才23人;联动高校发布《乡村振兴任务清单》,形成讲座授课+项目合作机制;引入高校竞赛模式,吸引16所高校35支团队提交低碳方案,推动光伏发电等项目落地;联系高校团队建设“数字乡村平台”,实现村务公开、医疗义诊等在线服务,用数字化技术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培育产业:文旅融合开新局,红色生态双驱动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全市驻村第一书记们通过深挖本地特色、引进优质资源、创新培育业态,让产业成为京郊丰收的坚实基础。
统筹灾后重建与乡村振兴是门头沟区水峪嘴村第一书记陈闯的驻村使命。围绕“青年友好、文旅融合、数字标杆、党建有力、群众满意”5个目标,他带动村里的干部群众苦干实干,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开办青年会客厅、创业基金,发布全市首个村级创新创业清单,引入首都2000余名青年力量,设计村庄LOGO、手绘地图等,推动青年到村创业留居;活化京西古道文化,重建博物馆,引入落日音乐节10场、吸引游客3万余人,带动消费百万元;打造“云村民”模式,打造数字原生村庄,吸引12000名“云村民”在线助力,32人到村创业……驻村不到两年,陈闯用满腔热忱、广阔视野和扎实作风,让水峪嘴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乡村振兴路虽长,但只要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就一定能够带领村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这不仅是陈闯的心声,也是大兴区王场村第一书记吕嘉珩的真实写照。
吕嘉珩驻村以来,锚定红色美丽村庄定位,以产业驱动乡村转型。他高效利用资金,按“一核两街三馆”规划挖掘红色资源,打造“三馆一道”体验空间,年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博物馆。在生态发展上,推进湿地公园建设,结合污水处理工程,将污水转化为中水,形成了小微湿地,美化环境并提供休闲场所。如今,王场村这个曾经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庄,正逐步成长为集红色旅游、文化教育、生态宜居为一体的和美乡村。
立足实际培育的新产业让丰收更加可持续。驻村第一书记们一步一个脚印,为乡村产业兴旺出谋划策、添砖加瓦。2024年以来,全市第一书记累计帮助招商引资超过3亿元,发展了近800个特色产业项目。
丰收映射出第一书记和乡亲们奋进的足迹。驻村更驻心、实干促振兴,第一书记的丰富实践,生动诠释了“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的丰收答案。未来,这支充满活力的队伍还将接续扎根京郊、共促振兴,不断书写首都乡村美丽蝶变的新篇章,为首都市民描绘出更加丰富的丰收画卷!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