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驹过隙,我来到村里工作已两年有余,付出了汗水,也收获了成长,体会了一名基层工作者的酸甜苦辣。
领命出征 打起背囊再出发
2018年我响应军队改革号召,脱下为之荣耀的戎装,转业回地方参加工作,也结束了十几年和家人三地分居的生活,想着继续发扬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为国家和地方建设做贡献。
两年前,当我接到下派至村参加乡村振兴工作通知的那一刻,我彷徨了!一边是面对组织的选择,把乡村振兴这么重要的工作安排给我,既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信任,也是我回到地方工作后难得的熟悉基层,锻炼提高自我的机会;另一边是面对家庭的需要,上有老下有小,参加驻村工作意味着接下来三年,我将与家人聚少离多,再次面临家庭缺位的遗憾,内心五味杂陈。当我把下派到村工作的想法告诉妻子时,她思索了许久,但最终还是决定支持我去驻村。
2021年6月,我从单位来到濉溪县四铺镇东北部的三铺村,开始了我的驻村工作,和另外两个单位的同志组成第八批驻村工作队,一起奋战在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两年多来,三铺村选派工作入选“全省百个选派村发展典型案例”,在全市首届擂台比武大赛荣获三等奖、第二届擂台比武大赛荣获二等奖、“最美驻村工作队”,全县擂台比武大赛荣获二等奖等。
前赴后继 一棒接着一棒干
我们接过第七批驻村工作队的“接力棒”,这是脱贫攻坚战场转向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衔接过渡时期,我们既肩负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又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排头兵”,觉得自豪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
“三铺村是我的‘第二战场’,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岗位,心里没有底,这是全新的挑战。退役不褪军人本色,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也要克服,要干就要干好,干出成绩,不枉三年此行”,我默默地想。
三铺村有165名党员,记得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前夕,我们为13名党龄满50年的老党员发放“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老党员在倍感组织关心的同时,纷纷表示全力支持党组织的工作,充分发挥余热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村里有位老党员,他经常和村干部联系询问有没有需要帮忙协助的工作,在秸秆禁烧期间,每天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灭火工具穿梭在田间地头,无偿帮助巡逻防火。
村里像这样的党员事迹还有很多,我们经常能够感受到来自最基层党员朴实的思想行为教育,不断激发着前进的动力。
励精图治 誓把乡村换新颜
为改善村容村貌,在上级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驻村工作队协调建设资金改建村北片区村民活动中心,村主干道安装35盏路灯,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和村民幸福度。村里有部分家庭子女上学生活清苦,我们“牵线”社会爱心企业和团体人士,为14名学生捐资助学1.7万元,确保困难家庭子女安心读书;向村小学捐赠10台价值4万元教学电脑,帮助村学校提升教学硬件设施;“六一”儿童节前夕,组织慰问20名家庭困难学生,以及社会爱心企业家向每名在校学生捐赠一套校服……一件件暖心的善举,群众都看在了眼里。
通过调研发现村里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占全村中青年劳动力的60%以上。作为脱贫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缺少产业项目增收,各项建设大多依靠外部“输血”。“大河无水小河干”,实现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需要不断壮大,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摆在驻村工作队面前需解决的难题,我们积极谋划实施符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在家门口就业,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农忙时田地还能照应着,这样的工作打着灯笼也难找啊,工作队给力!”身在“兰蕙羊舍”上班的群众笑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为更好实现“双引双增”,带动群众致富,驻村工作队打造“兰蕙羊舍”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在村投资建厂,以村养殖大户为主体、吸纳村民参与养殖,通过“环养殖”模式,开展独具皖北特色的黄淮白山羊养殖,实现村集体和群众共同增收。
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驻村工作队深入挖掘村传统文化,确立了传承兰蕙古村种花植草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引进优质重瓣红玫瑰,打造本地特色玫瑰花茶“玫家三铺”品牌,实现销售收入累计20万元。同时,积极向派出单位申请协调配套资金,利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经费共15万元,建成总装机容量29KW光伏电站。随着一个个项目接踵落地,村发展蒸蒸日上,群众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倾心基层 服务群众解民忧
驻村工作的日子苦不苦?说不苦,那是假话;苦,但是每一天都是充实的。每当看到村里的老百姓因生活一点点改变而喜悦时,我也感到收获满满。
“大爷,您家的房子上次修缮了一下,现在都好吧?”“都好了,谢谢你们啊!”脱贫户张某高兴地说。张某78岁高龄,驻村工作队在走访中发现他家的屋顶有破损情况,现场联系人员进行修缮,及时解决了后顾之忧。
记得有一天晚上,客户急需一批农产品,我和队友连夜从村里出发送达指定地点,当客户见到我们时,感言:“有这样的工作队,实现乡村振兴一定不是遥远的事,你们这样来回跑也辛苦了。”
“感谢您对乡村振兴的支持,为了村里更好发展,多跑趟路不算什么,值得!”我由衷地说道。
实现乡村振兴的路还很长,未来的我们还将继续积极整合资源,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谋划发展产业项目,积极探索多渠道符合本地发展乡村振兴之路,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进,对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我们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三年的驻村工作时光,将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财富,“我的第二战场”农村有着广阔的舞台,群众还有很多期待,投身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未来之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