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县:构建“青创+”服务体系
助推乡村振兴提速增效
为切实解决青年创业渠道单一、政策支持力度小等问题,大新县围绕构建全覆盖组织保障体系、创新选用机制等方面,聚焦守边固边、兴边富民,积极争取支持,用好“边”的优势,探索具有“边境民族特色”的改革惠青之路,以“青创+”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振兴。
一、青创+直播带货模式,助力本地优质产品“出圈”
发挥新兴领域青年作用,率先打造县域“青创直播间”品牌,通过“直播+电商+助农”方式,实现农特产品线上推广销售,助力本地优质农产品“出圈”。在明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开展青创商品一条街活动,通过直播吸引游客前来消费打卡。成立“助农直播团”,吸纳培养青年助农主播30余名,开展直播培训20期,受训学员3000多人,2022年常态化开展助农直播160余场,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商务培训、电子商务技术、电商平台的运营等服务工作,整合社会资源、媒体资源编制一张创业创新的资源保障网,层层跟进,做好青年创业创新的资源保障,引领创业青年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二、青创+“头雁”培育模式,凝聚乡村振“青”力量
深入开展“双结双促”精准帮扶行动,选树培养“千乡万村好青年”316人,进一步充实壮大乡村青年人才队伍。成立“青创导师团”,由青创导师结对创业青年。“请进来”+“走出去”,举办创业沙龙,选派创业青年代表到周边县市开展交流学习活动,着力提升创业青年专业技能。积极选树典型,推广创新成果类项目,推送创业青年参加各级创业大赛,县青创协会会员梁香勤的《那方古法红糖》项目荣获“青创八桂”2022年广西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二等奖。通过“开源”“蓄水”“补水”,找到源源不断的水源浇灌一批茁壮成长的“新苗”。
三、青创+项目孵化模式,“青”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青年创新创业+村集体经济”模式,打造雷平精品蔬菜基地、龙门乡宝山村同丰蔬菜培育、下雷镇及全茗镇五彩椒、福隆营旺村香水柠檬种植产业孵化基地等5个,其中,大新县龙门乡宝山村村委副主任、团支部书记庞文锋通过包片结对帮带困难群众发展树仔菜220余亩,年产量约30万斤,年产值达135万元,带动13户脱贫户年增收16000元。推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公司+青年致富能人”的发展模式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大新县下雷镇新育村村委委员、妇联主席农秀飞成立新育村飞勤路桑蚕合作社,带头种桑养蚕,带动下雷镇及周边乡镇种桑2000多亩,年收入300多万元。同时,合作社每年出售4000多斤蚕丝被,年产值近200多万元,户均增收8000元左右,县青创协会在全茗镇灵熬村孵化辣椒产业种植项目,引进100多个品种的辣椒进行培育,筛选出最适应本地种植发展的品种进行推广种植,目前全县147个村(社区)已经有5个村落地试产,种植总面积达205亩,预计亩产量最高可达3000斤,收成后一亩至少收入6000元。
四、青创+整体授信模式,金融赋能促共富
立足大新地缘优势,依托金融持续发力,发挥金融团组织的资金优势,打通“青创+整体授信”渠道,创新打造“团银地”协作项目。以党建引领“团银村企联建+整村授信”模式,分别与桂林银行、农商行在硕龙镇、龙门乡两地开展三方共建合作,为18个村(社区)、5个创业青年实体提供“整村、整体”授信共计1.16亿元,为村集体经济和本地创业青年的发展提供银行信贷的源头活水。协同县人社局、银企等部门,为381名青年创业者发放“创业贷”3826万元,发挥门槛低、使用灵活、有贴息等贷款优势,促进边境小额贸易及加工、村集体经济增收、服务青年创业、帮助小微企业周转,具有显著的“雪中送炭”作用,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支持创业青年发展壮大。(来源:共青团大新县委员会 此篇发表于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