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郊区是佳木斯市最大的市辖区。今年以来,郊区以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为目标,通过开展美丽宜居示范工程创建“擂台赛”,形成了区乡村三级联动、晋先争优的浓厚氛围,郊区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一、明确任务,有“标”可对。郊区区委区政府坚持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放在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局中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制定并下发《2021年佳木斯市郊区创建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工程行动方案》,在去年创建美丽宜居示范工程基础上,进行“增点、扩面、提标”,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四个层级”示范创建工程,即:创建市级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县(市)区、市级美丽宜居示范乡(镇)4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35个(其中精品2个、重点村2个)、巩固提升2020年示范村7个(其中精品2个、重点村5个)、350个市级最美示范庭院。重点以佳滨路、哈肇路为重点,打造“乡村旅游经济带(沿江镇-大来镇、莲江口镇-望江镇)”,按照基础条件、地理位置、党组织建设、村风民风等标准筛选一批自然生态禀赋好、文化底蕴深、业态发展有基础、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户,深入开展创建示范工程行动,通过试点引领、示范带动、分类推进。
二、制定办法,有“规”可依。为打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能源革命”“菜园革命”以及龙江民居和村庄清洁行动“5+1+1”组合拳,把美丽宜居示范乡村创建提升到更高层次,力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综合排名进入全省前10名,至少2项以上单项工作进入全省前10名。通过引入“争先进位”竞争机制,将“擂台赛”活动与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相结合,制定了《郊区2021年度美丽宜居乡村评比“擂台赛”评分细则》,召开了美丽乡村“擂台赛”活动动员大会,明确了2021年实施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工程创建具体内容。同时完善乡村规划,完成美丽宜居示范村村庄规划编制25个,15个村庄规划正在编制中。以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带、美丽宜居乡村示范乡(镇)、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为重点,各乡镇农林场积极参与美丽乡村“擂台赛”,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出工出劳等形式,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其中发动群众自筹资金119.6万元、投工投劳2.4万人次、出动车辆1.3万台次,吸引社会资金投入88万元,重点在垃圾、污水治理、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对314条道路进行了路面硬化,在全市率先实现所有村屯道路硬化全覆盖。引进旅游开发公司对佳滨路沿线乡村旅游重点村屯改造提升,促进“多点成面”美丽郊区变景区。
三、培树典型,有“样”可学。以“六清一修一改一建”为重点,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全区所有村屯垃圾转运纳入市场化运作。先后对6个村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成92座农村生活垃圾分拣中心;清理陈旧垃圾点202个,清运农村生活垃圾5万立方米;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1万立方米;清理残垣断壁1.1万延长米,拆除废弃、违建房屋1.2万平方米。同时,新建围墙3.2万延长米,新建农民休闲广场5个,配套建设篮球场2处,新建2个村史馆和1个乡愁馆;建成村屯畜禽粪污公益性储存点54个、黑膜粪污存储池29个;栽植各类绿化树木4.7万株,完成绿化面积131亩,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95%;采取示范园+采购点直供模式,建成菜园革命示范点22个,建立绿色生态果蔬基地8个、各类小菜园450个。先后涌现出了大来镇复兴村、南城子村、庆丰村为代表的美丽宜居建设样板村(场)典型33个。长发镇东胜村最美庭院、平安乡新业村污水革命、敖其镇赫哲村龙江民居、西格木镇平安村菜园革命等单项工作成效显著。
四、创新模式,有“章”可循。探索实行“党建+共建”模式,把农村环境整治水平作为党组织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以党建带共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让群众建立主人翁意识,形成人居环境整治的整体合力。探索实行“属地+企业”模式,组织乡镇政府做好与企业的合作对接,理清属地责任和企业责任,提高垃圾转运中心、垃圾车和垃圾桶使用效率,全区所有村屯实现保洁服务全覆盖,有效杜绝“垃圾治理真空”现象。探索实行“平台+网格”模式,线上充分发挥郊区智慧服务管理指挥平台作用,强化污染源排查,利用科技手段增强环境整治工作效率;线下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员作用,实现问题早发现、早反馈、早处理。探索实行“监督+考评”模式。纪检、环保、住建、农业农村、“两办”督查等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全面开展巡视巡查,对照上级部门标准督导乡镇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通过“擂台赛”阶段总结和年终考核评比,对排名靠前的乡镇兑现奖励资金,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优先考虑选拔任用,对排名靠后的责令深刻检查并认真整改,对工作不力、推诿塞责、工作长期没有起色、群众反映强烈的严肃问责、绝不姑息,倒逼责任落实。
郊区长发镇东胜村街景一角
郊区赫哲村少数民族民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