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云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本省特色资源优势,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多措并举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拓宽增收渠道。“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微信公众号现开设【云岭增收路】栏目,发布一批云南省村(社区)促农增收典型案例,分享成功经验做法,为推进村(社区)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壮大提供参考借鉴。
摘要
昭通市鲁甸县桃源乡桃源社区有农户1786户6836人、耕地面积4283亩,人均耕地仅有0.6亩。面对“人多地少”的困局,桃源社区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香葱这类“短平快”产业实现当年见效,配套发展苹果等长效产业,通过提升组织化水平、强化科技支撑、延长产业链条,在有限耕地上实现了蔬果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目前,社区85%以上农户参与香葱、苹果种植,户均年增收86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40万元。

鲁甸县村民在香葱基地劳作 图源:云南网
引入市场主体,提升组织化水平。构建“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破解农户分散经营、产销脱节等问题。在香葱产业方面,引进昭通忠齐农汇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流转整合土地2100亩,完善配套设施,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在苹果产业方面,联合震希果业等经营主体,建立“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运营机制。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业质效。在香葱产业方面,推广种植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实现节水30%、节肥25%;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35%。在苹果产业方面,针对传统果园树龄老化、品种单一的问题,实施老果园改造工程,引进烟富8号、瑞雪等新品种,早中熟品种比例从20%提升至60%;推广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亩栽植株数从80株增至220株;引导完善防灾设施,对新建苹果防雹网验收达标的、按照2500元/亩予以奖补,社区防雹网覆盖率达到35%。通过技术升级,香葱亩产从5吨提升至8吨,优质品率从70%提高到95%,苹果优质果率从60%提高到85%,亩均效益增长40%。

鲁甸县万亩苹果基地里硕果盈枝 图源:“微鲁甸”微信公众号
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价值。依托经营主体,通过政府投入,香葱产业配套建设了清洗分拣车间和冷链物流设施,开发速冻香葱等加工产品,产业链条进一步延长;苹果产业建成现代化分选线2条、冷库2.6万立方米,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
完善利益联结,促进共同富裕。建立香葱基地“三金”增收机制。一是土地流转金,按每亩1200元的标准保障农户基本收益,以后每4年递增200元/亩;二是务工薪金,基地常年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年务工总收入超过3600万元;三是经营分红金,将集体经济收益的30%用于农户二次分配。针对留守老人、残疾人等弱劳动力群体,专门设置分拣、包装等适老适弱岗位170个,采取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月收入不低于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