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匠美乡村 美美与共”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活动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成功举行。活动汇聚全国27个省份的百余位乡村工匠,集中展示新时代农民传承发展传统技艺、推动产业振兴的新成果。
由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推荐的4名天津乡村工匠代表,携杨柳青木版年画、马氏花丝镶嵌、袁氏制陶、太平葫芦烙画等作品参展。他们以独特的津派匠艺和扎实的创新实践,展现了天津乡村文化底蕴,讲述了乡村振兴故事,让现场观众感受到天津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与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许多观众表示,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精湛手艺,更折射出乡村振兴背后的文化自信与生活智慧。
乡村工匠袁红军带来的《田间硕果致富路》吸引众多观众驻足。他将乡村场景与陶艺结合,通过柴窑烧制,让作品既厚重古朴又富有生活气息。“陶艺是土地的语言,我希望用它讲好乡村故事。”袁红军说。其创办的制陶工坊已带动50余名农民就业,成为“非遗+产业”的生动实践。
乡村工匠马赛展示了精美的花丝镶嵌作品,银丝如发、宝石熠熠。作为非遗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他曾为央视《国家宝藏》及春晚舞台制作饰品。展会现场,不少国际友人被他的作品所吸引,纷纷上前合影。马赛坦言:“传统技艺既要守住工匠心,也要融入现代生活。”他的工作室吸纳了当地村民12人就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在非遗传承人石彦敏的展位上,木刻与手绘结合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色彩鲜亮,生动传神。观众围拢在摊位前,纷纷体验拓印年画的乐趣。一幅幅年画作品,不仅承载着天津的文化记忆,也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石彦敏带动学徒50余人,推动年画产业化发展,成为“非遗+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乡村工匠徐林成则以独具匠心的葫芦烙画作品,展现了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他运用套色、咬白、墨刻等创新技法,将自然葫芦勾勒出精美图案,制成茶叶罐、笔筒等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作品。其中代表作《花开富贵》尤为引人注目,赢得观众连连赞叹。徐林成始终坚持“让非遗走进日常”,不仅在技艺传承中不断创新,还通过培训农民和帮扶残疾人就业,带动70余农民实现增收,让传统手艺成为群众致富的新渠道。
近年来,天津市高度重视乡村工匠培育工作,先后培育认定乡村工匠122人,其中包括全国首批乡村工匠名师8人。通过培训交流、师徒传承、产学研结合、展销推介等多措并举,天津不断拓宽乡村工匠的成长成才之路,积极支持其在文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上发挥带动作用,形成“技艺有人传、产业有支撑、乡村有活力”的良好局面。下一步,天津将继续加大乡村工匠培育力度,坚持“传统工艺+产业+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更多具有津味特色的乡村工匠品牌,助力农民就地增收,让匠心技艺在乡村振兴中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