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特产舆情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动态 > 正文

红河州绿春县:科技赋能 旱地生金

发布时间:2025-09-28 来源: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金秋时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的层层山峦间稻浪翻金、清香四溢,曾经干旱贫瘠的荒坡地上,如今已是穗浪连绵、机声隆隆。联合收割机穿梭行进,农户笑容洋溢,一粒粒饱满的稻谷尽数归仓。这片高山旱地,真正变成了丰收的粮仓、希望的田野。

  

  绿春县地处滇南深山区,自然资源丰富。为提高粮食产量,当地积极响应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引进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大力推广“滇禾优615”“滇禾918”等抗旱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利用自然降雨搭配简易滴灌,实现“无水也能稻香”,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稳粮增收的创新之路。

  

  在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团队的技术支持下,绿春县旱地优质稻种植迎来跨越式发展。今年,全县计划种植1.5万亩、实际完成17923亩、超额19%,覆盖9个乡镇4245户农户,其中三猛乡、大兴镇、平河镇连片种植面积均超2700亩,形成核心示范带,规模效应显著。

  

  “我们推广的旱地优质稻品种抗病耐旱、需水少,特别适合山区,最高亩产已突破600公斤,不仅优化了种植结构,更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绿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李福文介绍。

  

  科技,是这场旱地农业变革的核心引擎。近年来,绿春县全面推广“机耕、机播、机防、机收、机碾”五机联动模式,积极破解山地机械化难题,极大提升种植效率,让山区农业告别“看天吃饭”。

  

  在三猛乡哈波村示范种植基地,连片旱地优质稻平均亩产达607公斤,最高亩产达626公斤。今年,全县旱地优质稻总产量预计可达1000余吨,真正实现“荒山生金”。

  

  “旱地优质稻从播种到收割,农技人员始终坚持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户,把主要技术教授给他们,进而提升产量。”绿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陆泳说。

  

  为了让技术真正扎根大地,绿春县构建起“专家+农技员+农户”三级服务网络。全县设327块党员先锋示范田,327名党员与4245农户结对帮扶,89名网格员覆盖全部种植户,开展“田间课堂”46场,培训2300余人次。创新实施“低空经济新农人培育计划”,培训48名无人机飞手,调度23台植保无人机,为山区农业“减负增效”。

  

  “种得好”更要“卖得俏”。聚焦销售问题,绿春县供销社统一定价收购到粮食购销公司,再与企业合作将粮食销售到广东地区。同时,着力打造“东仰崖城古稻”“禾芯力绿春珍米”等区域公用品牌,突出其“高海拔、原生态、富硒”特色,通过统一包装、溯源认证推动产品品牌化升级,延伸产业链,让旱地优质稻真正变成“致富稻”。

  

  “以前我们主要种玉米,产量比较低,现在改种旱地优质稻后产量提高了很多,收入也不错,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大兴镇规洞村村民吴培角深有感触地说。

  

  金色的稻浪、仓廪的充实,是老百姓获得感与幸福感的最美印证。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助收”,从“零散种植”到“品牌产业化”,绿春县正在用努力和行动,让旱地优质稻承载起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双重梦想,书写出一片片高山梯田里最美的丰收答卷。(记者:饶勇 通讯员:李裕梅 白院生)


原文链接:https://nync.yn.gov.cn/html/2025/zhoushilianbo-new_0926/142173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