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可防不可治,主要在小麦扬花期间侵染,花期若遇连阴雨天气,病害可能发生流行,并迅速扩展到全部小穗,使之变黄褐色或青枯状;并且在小穗基部或颖壳接缝处生出粉红色霉层,不但影响小麦产量还引起小麦籽粒腐败变质,病菌分泌的毒素还能使人畜中毒,发病后籽粒皱缩,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甚至颗粒无收,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我县小麦已进入抽穗、扬花期,田间菌源量充足,大部分品种不抗赤霉病;根据气象条件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小麦赤霉病在我县偏轻发生,局部田块中等发生。望广大群众密切关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的天气情况,及时做好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
预报依据:
1、3月中旬调查,小麦赤霉病田间平均病残体带菌率26%,高于去年的14.2%;
2、气候因素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下旬有3次降雨过程,与小麦扬花期吻合,有利于子囊孢子的萌发、侵染和流行。
防治适期:小麦齐穂期至小麦扬花初期是防治最佳时期,如果扬花期多雨可间隔5—7天后再补喷一次。
防治策略: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见花施药。
推荐用药:预防可选用43%戊唑醇悬浮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25%咪鲜胺乳油、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5%丙环唑悬浮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40%丙硫菌唑·戊唑醇、48%氰稀•戊唑醇悬浮剂等药剂。
注意事项:
1、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争取在雨前防治或雨停间隙防治,抑制病菌浸染和危害。
2、严格按照农药标签使用说明书用药,不能随意加大用药量。
3、使用植保无人机施药时,每亩用水量不低于1.5升,并添加沉降剂。飞行速度、高度和喷福在每秒3-4米,距冠层2-3米,确保不漏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