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特产舆情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特产调研 > 正文

【评论】识得村中“宝” 文化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3-12-21 来源: 湖南省乡村振兴局 作者:佚名

  

  虽是冬季,浏阳市沙市镇秧田村却很是热闹。几百名来自长郡梅溪湖中学的学生来这里“研学”,他们徜徉在“耕读文化馆”,在田间地头体验农事,在村民指导下齐划龙舟……一天下来,孩子们兴奋不已:“玩得开心,收获很多。”

  开心的不只是孩子们,当地村民也在提供餐饮、住宿服务中获得收益,越来越有辛勤劳动的方向感、获得感:村里的山水家舍、农田农具、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手艺活成为了现代人眼中宝贵的“文化”正重焕新生。

  乡村要振兴,文化须兴旺。现实中,一些乡村的文化建设还没有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而光靠“送下乡来的文化”又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在此情况下,立足本土资源,发挥村民的文化建设主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首当其冲的是树牢文化自信,用好、用活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地域文化。

  在农村,每一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山水风光,每个乡村都有独特的文化沉淀与人文资源。要让村民认识到这些都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浏阳市秧田村,正是在与城市和学生群体的互动交融中,让村民们实现了“文化觉醒”。而伴随村民们“文化觉醒”的,是他们在乡土文化挖掘推广上的自觉有为。近年来,他们筹资600多万元建起了耕读文化馆,编辑出版了记载村史、古迹、民俗、家训等内容的《秧田村志》,为村里走出的几十位博士建起一面光耀门庭、激励后学的“博士墙”,当下还在筹建一座非遗文化馆……

  如果说梳理、整合、传承是基础,那么让乡村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则更是跨越式的一步。在现代社会中,只有把乡村放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中,加强与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加颜值、提升品质、打造特色,才能使乡村文化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进一步活跃发展的动力。

  如今,不少乡村挣脱了小农经济、传统农业的桎梏,不仅把乡村文化做成公共文化产品,还用乡村文化给农业“加戏”,把乡村文化当作产业融合的黏合剂,农耕体验游、乡村休闲游、乡村研学等新的业态在各地涌现。在秧田村,100多亩农田在农闲时蝶变为研学基地,皮影戏、划龙舟、织布等“老手艺”在与中小学生的互动中焕发生机,走出去的博士生逢假期就回来与村里的孩子们交流思想,老宅、果园、菜地、柴火饭成了城里人眼里的“香饽饽”。难怪秧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邓加长感慨:村里人的日子比过去是更有“味道”了。(朱永华)

  



原文链接:http://hnsfpb.hunan.gov.cn/hnsfpb/tslm_71160/jzfp/202312/t20231218_3251384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