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播种期和冬前是预防和控制小麦多种病虫草害的有利时机,做好此阶段的防控工作,不仅能够预防烂种死苗、控制小麦早期病虫草的发生危害,保障小麦一播全苗、正常分蘖和健壮越冬,打好丰产基础,还可有效延迟和减轻小麦中后期病虫危害,对减少农药用量、保护生态环境、确保我市小麦生产安全至关重要。为搞好本年度小麦播种期及冬前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工作,特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防控目标任务
全市麦播期种子包衣(拌种)覆盖率 100%,杜绝白籽下地;统防统治率 60%以上,确保防控效果,努力实现一播全苗,壮苗越冬。
二、主攻对象及治理策略
(一)主攻对象。根据近年来我市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特点,今年我市麦播期重点防治对象是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地下害虫,兼治黑穗病、全蚀病、黄花叶病毒病、白粉病、麦蜘蛛、蚜虫、吸浆虫等;秋苗期重点防除对象是杂草、条锈病、麦蜘蛛,监测挑治纹枯病、地下害虫、蚜虫、灰飞虱、潜叶蝇等。条锈病常年早发区要密切监测条锈病发生情况。
(二)治理策略。针对我市不同生态类型区小麦秋冬季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危害状况,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植物检疫,落实抗病虫品种、生态调控、健康栽培和种子药剂处理等关键措施,推广先进植保机械,扩大统防统治面积,坚决杜绝白籽下地,力争麦播种子处理全覆盖。
三、主要防控技术措施
(一)选择种植适用且抗(耐)病虫品种。条锈病越冬区和春季常发区,应选用对条锈病抗性较好的品种,如周麦22、周麦28、郑麦7698、郑麦366、西农979、郑麦101等;预防赤霉病可选用抗(耐)赤霉病且适宜南阳种植的扬麦、宁麦系列品种及西农979、郑麦9023、西农511等品种。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严重的地区可种植兰考198、许科718、泛麦8号、豫保1号、周麦27、郑麦9023、豫农054等品种。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常发区可种植新麦208、豫麦70-36、泛麦5号、郑麦366、郑麦119、豫麦9023、西农558、西农556、西农235、西农20等较抗病品种。
(二)搞好健身栽培,加强生态调控。健康的耕作栽培技术措施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促进小麦健壮生长,构建合理群体,提高小麦抗病(虫)和自身补偿能力,发挥生态调控作用,是病虫害科学治理的基础。
1、精细整地。秋作物收获后,及时整地,实行秸秆还田的要将秸秆粉碎切细、深耕掩埋、耙耱压实。旋耕田块一定要耙实,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必须深耕一次,减少地下害虫基数。
2、科学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检测结果进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补充钾肥、磷肥、锌肥。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生物肥,并加入适量生防菌。
3、足墒适期适量播种。坚持足墒播种,确保一播全苗,严格掌握适播期,控制播量,推广种肥同播技术,精细播种,避免播种过深和播量过大。
4、合理轮作。在茎基腐病、全蚀病、小麦吸浆虫严重发生区,可以实行与绿肥、油菜等非寄主作物轮作,减轻其发生危害。
5、清除病株残体。小麦茎基腐连年病重病田尽量避免秸秆还田,收获时最好留低茬口并将秸秆清理出田间进行腐熟或作它用。必须还田时应进行充分粉碎,及早中耕或深翻,利用秸秆腐熟剂处理小麦根茬和病残体,加速秸秆分解,减少病菌积累。
(三)全面推行种子药剂处理技术。种子药剂处理特别是种子包衣是防治麦播期和苗期病虫害的关键核心技术,也是苗期减少施药次数和施药量的关键措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县区应把推广应用含有杀菌剂和杀虫剂的药剂处理种子,特别是种子包衣技术作为今年麦播期病虫防控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科学选药,大力推广,力争实现包衣、拌种全覆盖。
我市是小麦条锈病冬繁区和流行区,部分县冬前即见条锈病发生。对早发区和冬繁区,要重点采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三唑酮拌种剂或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或包衣。
针对近年来小麦茎基腐病和根腐病等土传病害发生重的情况,必须加大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力度,重发区可选用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氰烯菌酯等针对性强的高效杀菌剂进行专门的种子包衣或拌种,药剂用量要足,拌种要均匀,以确保预防效果。
预防纹枯病可用咯菌腈、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种衣剂及其复配种衣剂进行包衣。
全蚀病重发区推荐使用硅噻菌胺悬浮剂统一拌种,一般发生区用苯醚甲环唑、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进行针对性种子处理;
防治地下害虫可选用辛硫磷、噻虫嗪或毒死蜱拌种。预防小麦黑穗病可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药剂进行拌种或包衣。对土传病害重发田、地下害虫和吸浆虫高密度田块,可以实施药剂土壤处理。
在多种病虫混合重发区,可以采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与吡虫啉或噻虫嗪等杀虫剂,进行混合拌种或种子包衣。也可根据当地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复配种衣剂包衣或合理的杀菌剂和杀虫剂配方,进行混合拌种或者包衣,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各地要慎重选择对路农药品种,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操作或在植保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防止药害和人畜安全事故发生。
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时,可以加入适量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碧护(有效成分:天然赤霉素、吲哚乙酸等)等诱抗剂和生长调节剂一起处理种子,促进小麦出苗、生根、分蘖和健壮生长,提高小麦植株抗逆能力。
(四)及时开展冬前化学除草。小麦秋苗期是防治杂草的关键时期,各地应大力宣传推广“麦草秋治”措施,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化学除草,提高防治效果。以野燕麦、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碱茅、硬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炔草酯、精恶唑禾草灵、唑啉·炔草酯等除草剂进行防除;以节节麦、雀麦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甲基二磺隆、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等药剂进行防除。
双子叶杂草可选用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唑草酮、吡氟酰草胺、苯磺隆和二甲四氯异辛酯等成分的除草剂进行防除。首选复配制剂或2-3种单剂混合使用,以提高防效并延缓抗药性产生。
对于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生的麦田,可根据草相,选用氟唑磺隆、啶磺草胺、或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和精恶唑禾草灵等按一定比例混配使用。
冬前除草最佳时期是小麦4叶后至浇冬水之前,时间约在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为确保防治效果,选择气温10℃以上的晴好、无风的中午时段(10:00-16:00)用药,不漏喷,不重喷,用药后5-7天天气晴朗,无明显降温天气。要采用二次稀释法配药,适当加大喷水量。施药时要注意避免对周边作物的漂移药害和对后茬作物的残留药害。喷洒后施药机械一定要冲洗干净,以免交叉污染,造成药害。
(五)严密监控秋苗期病虫危害。秋苗期要做好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和地下害虫、麦蜘蛛、蚜虫、潜叶蝇等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动态调查,及时指导农户开展病虫挑治,减少病虫越冬基数。要重点做好冬前小麦条锈病普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防控,减少冬前菌量,压低冬繁基数,控制扩散蔓延。各地要在系统监测基础上,结合播种基础、小麦长势、品种抗性和气象因素,综合研判明春小麦重大病虫发生趋势,指导防治工作。
四、重点做好几项工作
(一)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小麦种子安全。各县区在开展秋季市场检疫检查及植物检疫宣传月活动过程中,应将小麦种子是否检疫合格作为重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对列入各级重点监管单位名单的种子企业,要抽调检疫骨干组织联合检查,坚决打击逃检、漏检及销售、经营未经检疫小麦种子的行为。
(二)查清病虫基数,制定科学防控方案。各县区要按照要求,迅速开展病虫基数调查,重点澄清地下害虫和吸浆虫的密度及重发区域,茎基腐病、根腐病和全蚀病等土传病害的分布区和重发区,以及小麦种子带菌情况,结合近年小麦病虫发生危害新特点,提出本地重点防控对象,分区分类制定麦播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方案,以指导种植户开展科学防控。
(三)搞好技术服务,普及绿色防治技术。各县区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新媒体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播种期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的重要性、简便性、高效性和经济性以及减药控害的重大意义,宣传工作中出现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为此项工作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麦播病虫防治服务,将培训链条向农药生产企业、农资经营商、社会化服务组织、家庭农场及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延伸。同时,要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干,采取培训班、现场会、科技直通车、墙报板报、明白纸等方式,对乡村干部群众进行面对面的技术培训,最大限度普及播种期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群众绿色防病治虫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加强示范区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要在总结近年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及早谋划今年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建设工作,选好示范地点、优化技术方案,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关键措施,搞好技术集成,发挥辐射作用,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发展,力争在节本增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规范化、标准化等方面再上新台阶。
(五)推进统一包衣拌种,扩大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麦播期病虫防治时间紧,技术要求高,农户分散操作很难保证质量和效果。各地要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争取以乡、村或种植大户为单位,统一使用大中型植保机械包衣拌种和化学除草,努力扩大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提高防治效果。同时,要积极推进农机农艺相融合,根据田块和施药机械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种植模式,预留出植保机械行走通道,方便统防统治作业。
(六)多方筹措资金,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各县区植保部门要积极主动向当地农业农村局和政府领导做好汇报,及早提出麦播期病虫防控技术推广工作所需经费和物资计划,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同时,要整合利用好植保专项经费、高产创建经费、粮食大县奖励资金等各种农业资金,优先应用于麦播病虫防控,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坚决打赢麦播病虫防治战役,为农药减量增效、为夺取明年小麦丰收打下坚实基础。